目录
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
马克思的“不平衡”理论要对艺术生产说什么 高楠;5-12
布莱希特的“戏剧革命”: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学实践及其未竟使命 包大为;13-19
马克思的戏仿论探蠡 妥建清;20-28
再现危机与当代现实主义观念 周宪;29-39
图像转向之后的视觉惶恐与批评愉悦——兼谈萨义德的艺术批评观 凌晨光;40-47
“理论”之后的新型写作及其汉语因缘 刘阳;48-55高晓声研究专辑
不一样的乡土情怀——兼论高晓声小说的“国民性”问题 杨联芬;56-65
论高晓声散文创作的艺术性 王彬彬;66-75
文学史幽暗处的高晓声——兼谈当代文学史叙述中的“代表作”问题 方岩;76-84
海外华人如何书写“中国故事”——以陈河《甲骨时光》为例 张娟;85-94
时代蜕变中的诗意瞩望——论王跃文的《漫水》 龙永干;95-102
对影成三人:郭沫若、李白与杜甫的互文写作——重读郭沫若《李白与杜甫》 傅修海;103-109
“大众化”的“节奏”: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 康凌;110-118
论“化装讲演”及其“式微” 焦欣波;119-127
迈向一种非政治的政治:鲁迅晚期杂文的一个向度——以《阿金》为中心 王钦;128-136
《中美日报·集纳》与上海孤岛时期的文艺抗战 郭刚;137-146
“春”里的“杨柳风”——从朱自清宋诗散文化的论述谈起 周景耀;147-155
夏丏尊的“会话”理论与夏目漱石《文学论》 颜淑兰;156-164
论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 王小盾;165-173
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 傅刚;174-181
截句论 李晓红;182-194
“东坡范式”与晚清四大家词学门径的扩张 傅宇斌;195-204
近代翻译文学中日本转译作品底本考论——以陈景韩的转译活动为例 国蕊;205-213
论胡适晚清民初的语言实践 文贵良;214-223
编后记 224
应龙 225